譯者註:原視頻「Is Web 3.0 Dead?」發布於 9 月初,由 a16z 的合夥人、Crypto 的領軍人物 Chris Dixon 主講。自 2013 年加入 a16z 以來,Dixon 不僅幫助塑造了公司的戰略,還在 2018 年創立並領導了專注於 Web3 和區塊鏈技術的 a16z crypto。如今,他管理著超 70 億美元的投資基金,推動下一代互聯網的快速發展。那他如何看待「Is Web 3.0 Dead?」
![R4f004i7](https://zombit.info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0/r4f004i7.png)
目前 Crypto 確實面臨了一些挑戰,尤其是在美國的 FTX 事件和韓國的 Terra Luna 事件上。
雖然過去幾年發生了不少不好的事情,但我並不認為 Crypto 已死。
實際上,每項創新技術都會經歷波瀾起伏。直接將「某些技術的用例不當」推斷為「這項技術本身不好」是不對的,因為技術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。
大家好,我是 Chris Dixon,a16z 的合夥人,同時也是 Crypto 基金會的創辦人和負責人。
在過去的 25 年裡,我一直與互聯網行業緊密相連,起初我是一名軟件工程師,後來轉型成為一名創業者。我的第一家公司專注於網路安全,最後被 McAfee 收購;我的第二家公司則專注於 AI 領域,後來被 eBay 收購。
自 2006 年以來,我還涉足了天使投資領域,投資了一些知名的互聯網初創公司,其中包括 Pinterest、Stripe 和 Kickstarter 等。
2013 年,我加入了 Andreessen Horowitz,負責領導我們在 Coinbase 的投資。五年前,我們收購了 Oculus 的 VR 公司。從那時起,我便開始負責我們 Crypto 基金的業務發展和戰略規劃。
![3mwkwanf](https://zombit.info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0/3mwkwanf.png)
在 90 年代互聯網的萌芽期,大多數在線服務都是單向的,我們稱之為「只讀型」。那時的網站更像是電子雜誌或數字宣傳冊,用戶主要是去獲取信息,社交媒體的概念幾乎不存在。
進入 2000 年,隨著 Web 2.0 的興起,我也投身其中。這場運動強調「讀寫」能力,催生了許多相關會議和博客。核心思想是互聯網不應僅僅是被動接收信息的平台,而是一個互動的平台,用戶不僅能消費內容,還能創造內容。Facebook、Twitter 等社交媒體平台的興起,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,它們讓互聯網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參與型媒介。
到了 2000 年代,網路型服務成為互聯網的主導。Facebook、Uber、WhatsApp 等,都是連接人與人的平台,它們具有強大的「網路效應」——用戶越多,服務的價值就越大。隨著這些服務的擴張,它們的影響力也隨之增強。
然而,我們正面臨一個風險:互聯網可能最終被少數幾家大型科技公司如 Google、Amazon、Apple、Facebook 等所主導。我認為,這對新興企業和整個社會的創新都不是好事。
互聯網最開始是想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網路,將權力和財富歸還給普通用戶,而不是集中在少數大型公司手中。
在傳統媒體行業,尤其是美國的電視和廣播,資源和收入高度集中,由少數幾個大頻道控制。90 年代,當我和我的許多同行開始涉足互聯網時,我們對互聯網的潛力感到無比興奮——它有望重新分配財富和權力,讓它們回歸到網路的邊緣,也就是普通用戶。
90 年代,互聯網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這一點,但到了 2000 年代,這種去中心化趨勢開始逐漸消失。
![Kltb61fo](https://zombit.info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0/kltb61fo.png)
快進到今天,前五大科技公司占據了納斯達克100 指數市值的 50%,互聯網上的流量和收入有 95% 以上集中在這幾家公司手中,所有的趨勢表明這種集中化還會繼續加劇。
同時 AI 的發展令人矚目,但如果不加以限制,它將進一步加速這種集中化。因為 AI 的技術需要掌握大量資金、數據和強大計算能力的企業,而這些正是大公司所擁有的。
![Y9pps635](https://zombit.info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0/y9pps635.png)
在我的書中,我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:基於區塊鏈的新一代互聯網服務。
簡單來說,這類服務旨在消除中間環節,比如「看門人」和「收費站」。以 Facebook、Uber、Amazon、YouTube、Twitter 為例,這些平台都有資金流動,無論是廣告費還是交易費,它們都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,這在互聯網行業被稱為「抽成率」。
而互聯網服務的「抽成率」非常高,通常在 50% 到 100% 之間,大部分流動的資金都進入了這些服務商的口袋。
此外,這些公司也掌控著整個網路,決定誰能訪問網路,誰會被封號,決定算法如何運作。它們經常會改變規則,比如你貼的鏈接或內容類型可能會影響到是否被推薦或降權,這些算法是高度不透明的,完全由這些公司控制,而依賴這些網路的用戶和內容創作者對此卻毫無話語權。
![Jjlrxqmf](https://zombit.info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0/jjlrxqmf.png)
這些中心化的服務商實際上掌握著用戶的命運。這就是為什麼我看重區塊鏈技術的潛力,它能夠為互聯網帶來一種新的屬性——所有權。
區塊鏈是一種革命性的發明,它能夠實現許多功能,我將其視為一種新型的互聯網計算機。它們基於雲端,能夠執行多種任務,但其中最關鍵的是能夠賦予數字資產真正的所有權。
以比特幣為例,最有趣的功能之一就是,私鑰的擁有者就是比特幣的真正所有者,這種所有權在 Twitter 或 Facebook 上是不存在的。
![82nadw3j](https://zombit.info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0/82nadw3j.png)
比如,我在 Twitter 上累積了多年的追蹤者,但如果 Twitter 的擁有者明天決定要關閉我的帳戶,明天我的帳號就沒了,從這個角度上來說,我並不是這個帳號的真正擁有者。這種情況在互聯網上已經發生過多次,無論是遊戲中的虛擬物品、社交媒體上的內容,還是你在 PayPal 上的帳戶,在現有的互聯網主流模式中,用戶幾乎沒有真正的所有權。
而比特幣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——用戶可以擁有數字資產。自比特幣誕生以來,技術人員已經將這種所有權概念擴展到了更廣泛的領域,比如 NFT。 NFT 的核心理念是,你可以擁有一件藝術品、一個遊戲道具,甚至一個代表社交媒體用戶名的 NFT。在這種基於區塊鏈的新模式中,用戶可以真正擁有這些資產,而這些資產是不會輕易被剝奪的。
想像一下,如果我在社交媒體上擁有自己的用戶名和關注者名單,並且對某個服務不滿意,我可以帶著我的用戶名和關注者轉到另一個平台。在這種區塊鏈的全新模式下,我可以擁有我的用戶名、關注者名單、數據,甚至可以擁有我為 AI 算法提供的一組數據。而在現有的互聯網主流模式下,只有服務商或其背後的公司可以擁有這些數據和資源。
早期的互聯網協議,如電子郵件,也具備類似的特性。例如,新聞通訊(newsletter)的復興就是一個例證。許多記者選擇離開傳統媒體,透過 Substack 等平台開設自己的新聞通訊。這是因為當你有了自己的新聞通訊時,你就真正擁有了你的訂閱者名單,你有他們的郵箱地址。Substack 等平台的抽成比例僅為 10% 左右,這樣的低抽成也吸引了許多人使用它。
如果這些平台改變了規則,你完全可以選擇離開,轉向其他服務。基於區塊鏈的服務也是基於同樣的所有權概念。
現在,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,Web 2.0 公司如 Facebook 擁有數十億用戶,而區塊鏈服務的用戶,若算上 Crypto 的人,也不過幾億。儘管使用新興區塊鏈遊戲和社交媒體的用戶數量大約有數千萬,相對於整個互聯網用戶群體來說,仍然是一個較小的比例。因此,我們在這個發展階段仍處於相對早期的階段,我認為這與幾個因素有關。
首先,是基礎設施。比如,你現在玩一款基於區塊鏈的遊戲,其體驗與非區塊鏈遊戲還是有所差別的。目前這些服務的底層基礎設施仍在早期階段,需要一定時間來降低成本,提高用戶的體驗。但我對未來幾年可能出現的突破性進展充滿期待。
![Q2gko307](https://zombit.info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0/q2gko307.png)
另外,在我書中寫到了區塊鏈存在著兩種文化:一種是投機性質的「賭場文化」,另一種是更注重科技發展的「計算機文化」。
賭場文化更關注於代幣的短期買賣,而計算機文化則致力於構建新一代的互聯網服務,這些服務將數字所有權交還給用戶,降低中間費用,並由用戶掌控,後者是我們更願意推廣和投資的,但遺憾的是,目前賭場文化似乎占據了主導地位,這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。我期望能有明智的政策和監管措施來抑制投機行為,同時促進技術的積極發展。不幸的是,美國近年來的一些政策決策實際上助長了這種不良風氣。
例如,上個月創建的 Meme 幣數量超過了 50 萬,創下了歷史新高。與此同時,監管政策卻對那些生產性的計算機文化行為施加了限制,這與我們希望看到的明智的監管政策背道而馳。我期待這種情況能夠改變,最近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跡象。
儘管 Crypto 領域遭遇了一些挑戰,例如美國的 FTX 事件和韓國的 Terra Luna 事件,但這並不能說明整個領域失敗。
歷史告訴我們,每一項有趣的技術都會經歷起伏,AI 和神經網路自 1943 年以來已經存在了近 80 年,AI 的概念也有很長的歷史。艾倫·圖靈在 1950 年發表了他的著名論文,描述了現在所稱的圖靈測試。儘管在 20 年前,像深藍這樣的國際象棋系統已經成為世界頂尖,但自然語言處理等其他應用的發展則相對緩慢。然而,在過去的十年中,機器學習算法在 ImageNet 競賽中的表現逐漸接近並超越了人類水平,語言系統也在逐漸改善。儘管發展過程緩慢,但確實在兩年前取得了重大突破。如果你一直關注,可能會認為 AI 是個新興領域,但它實際上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領域,經歷了許多起伏。我認為許多技術都有這樣的發展軌跡,包括區塊鏈和 Crypto。
技術可以用於好的目的,也可以用於壞的目的。一把錘子可以用來建造房屋,也可以用來破壞房屋;肥料可以用來種植作物,也可以用來製造炸藥。 AI 可以用於詐欺和騙局,也可以用於提升人類的創造力。區塊鏈同樣可以被用於不正當的目的,但也能用於創造一波新的互聯網服務,將資金和權力歸還給互聯網用戶。確保科技向善使用的方式就是為其設定規則。我認為,將特定技術的應用與技術本身混淆是個錯誤。在《Read Write Own》這本書中,我努力全面描述區塊鏈的生產性用法。從「這項技術有壞用途」跳到「因此這項技術本身就是壞的」是個錯誤。科技本身是中立的,關鍵在於人和政府如何引導這項技術的潛力走向積極的方向。
![Dw9mujfi](https://zombit.info/wp-content/uploads/2024/10/dw9mujfi.png)
我的書《Read Write Own》講述了區塊鏈和加密技術的潛力。多年來,我與許多人進行了關於區塊鏈價值和前景的對話,而在這些對話中,我發現很難在單次會議中解釋清楚,因為涉及到的知識背景往往是互聯網企業家所共有的,但對更廣泛的群體來說卻不是普遍認知的。因此,我認為無論是寫博客、文章還是書籍都有幾個重要價值。
首先,我希望能夠推動創業家,分享一些可能幫助他們的想法,促進他們的思考,希望能吸引更多人關注這項技術,讓他們以正確的方式思考,從而創造出更多有趣的創業者來與我們交流。這樣,我們的對話就會變得更加深入,因為他們已經閱讀了很多內容,而我希望他們也能閱讀我的作品,這樣我們就能進入更高層次的對話。這在節省時間上非常有效。我們希望與最聰明的人合作,而這些人總是希望閱讀有趣的內容。因此,這種方式有助於建立關係、分享知識,加速這個領域的發展。
區塊鏈的關鍵特徵是你可以構建新的互聯網服務,而這些服務可以是我們今天在互聯網上使用的任何東西,包括社交網路、遊戲、市場和 AI 服務。這些服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,沒有門檻和收費者,服務完全由用戶掌控,資金也流向用戶。
在我的書中,我探討了這些概念,並將其應用於七個具體的領域,試圖想像一旦企業家建構這些服務,未來會是怎樣的景象。例如,Google 搜尋後,你需要點擊進入依賴廣告和付費牆盈利的網站。而在一個由 AI 驅動的世界裡,你將不再需要這些中間步驟。我們正迅速進入一個新時代,在這個時代中,許多創作者的傳統盈利模式可能會消失。如果可以直接透過 MidJourney 等 AI 服務產生插畫,為何還要付費給插畫師呢?這些 AI 服務從用戶數據中學習,但並未為此支付費用,這是令人沮喪的結果。
我擔心,互聯網可能會被少數幾個巨頭所主導,這將排擠掉目前在互聯網上賺錢的許多人。因此,我預測在未來 3 到 5 年內,我們將面臨一場互聯網危機,許多現有的商業模式將會消失。
因此,故事協議的概念帶來了許多激動人心的可能性,它為數字創作領域帶來了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。這個模式能將每個人的創造力匯聚在一起。比如,某人擅長編織故事情節,另一個人精於設計角色,再有人擅長將這些元素融合,甚至有人可能會分叉這些內容,創造出新的版本,類似於開源軟體項目的方式。不論是手工繪製漫畫還是利用 AI 技術生成,只要創作者設定了規則,這些創作方式都是可行的。
故事協議的精髓在於,它允許你定義創作內容和條款,並將它們記錄在區塊鏈上。區塊鏈技術在確保記錄不可篡改方面表現出色,每個記錄都與法律協議掛鉤,可以在有需要時透過法律途徑執行。這種模式不僅依賴於對區塊鏈的信任,也與現有的版權法體系相銜接。
AI 的參與也不會受到限制,你可以利用 AI 來創造或使用這些「樂高積木」,只要遵循區塊鏈中設定的經濟規則,你就可以以任何方式參與其中。這個系統為互聯網規模的創意貢獻和消費提供了可能,確保了創意工作者能夠得到他們應得的回報。在 AI 系統可能顛覆或使許多現有商業模式過時的今天,這一點尤其重要。
所以,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非技術人員的易懂指南,用簡單的直白語言解釋互聯網的運作方式、互聯網的歷史、區塊鏈的潛力,以及我為何對這一切感到興奮。
這本書也是為政策制定者準備的,因為我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現,當人們認為某項技術已經走到盡頭時,往往隱藏著最好的機會。
實際上,我的職業生涯開始時,人們就和我說互聯網已經死了。我在 2003 年和 2004 年成立了我的第一家公司,我發現我職業生涯中最好的機會是在人們說某件事已經死了的時候,我的經驗是,AI 有它的起伏,互聯網有它的起伏,Crypto 有它的起伏,如果你想等到情況改善再行動,你將發現自己正與一大群人做相同的事情。
無論是 AI、互聯網還是 Crypto,它們都會經歷起伏,但成功的關鍵在於在這些波動中保持信念並敢於投資。